02
MAR
2017
致粉刺性不是看成分表就可以确认
by skindocchiu
很多时候你所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的
因为真的事物常都在不易看到的地方
市场上消费者想要了解成分表内容的时候
常会参考网络上产品成分说明的网站
其中在台湾比较常被使用的是COSDNA这网站
把产品名称键入搜索如果有在数据库中就会显现出产品成分表
但常会发现产品成分表的内容输入并不一定正确
同样一个产品也常会出现不只一种版本的成分表
所以想要参考时还是要注意一下
有关成分英文与中文名称是可以当作参考
但成分相关说明就有很多值得斟酌的地方了
很多的解释与说明只是节录不同来源的信息
但这些内容是否正确是否有经过专业人员审阅就不得而知了
此外网站上还有列出成分的「致粉刺性、刺激性与安心度」
很多人会利用这些指针来筛选产品
老实说这样做很容易落入见树不见林的窘境
因为这些分数并没有办法代表产品的实际状况
像是致粉刺性现在已经确认成分与成品性质是脱钩的
也就是说即使成份可能具有致粉刺性
经过配方后的最终产品并不一定就会有致粉刺性
此外有关致成份粉刺性的判断
很多都是以前在兔耳上做的实验
以现在的角度来看这些数据早已不完整也很难反应事实
甚至有很多新原料根本没有做过类似的测试
所以即使产品中没有添加表中这些可能致粉刺性成分
也不表示使用后就不会产生致粉刺或致痘反应
而且致粉刺性成分是否会致粉刺跟添加浓度与配方有关
也跟每个人的肤质反应与产品使用方法有关
所以一个产品对你来说是否会致粉刺是无法事先预测的
如果真的担心使用化妆品会造成粉刺或痘痘
自己先局部试用一段时间是唯一可以确认的方法
即使是常见"不致痘或致粉刺性"的产品宣称也只能参考用
更不要看了成分表就铁口直断产品一定「会或不会」致痘(粉刺)
此外有关刺激性的指针也是如此
成分的刺激性与产品的刺激性是完全两码子事
每次只要成分中看到酒精就认定产品刺激性一定大
这也很容易落入以偏概全的陷阱
酒精依照添加的浓度不同对于皮肤的刺激程度也完全不同
低浓度酒精只是为了促溶或清凉目的
而且成分挥发性高对于皮肤来说实在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还有网站中的安心度也是有一样的问题
像是在安心度中几乎所有植萃成分都列为安心度佳的成分
但老实说植萃是复杂度很高细节很难让人简单安心的成分
所以这边的「安心度」应该改为「被攻击度」比较适合
有时候常被攻击的成分并不一定就是坏蛋
反而没有被攻击的成分根本很难确认好坏
听起来有点吊诡但事实就是如此
所以化妆品好坏实在没有办法借由这么简单分数评断就可以确认
有些厂商甚至为了迎合这些没有太大意义的指针
就只添加在表上看似安全分数的成分
但这样做看似好棒棒但真的就可以表示产品安全无虞吗?
我想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很容易了解
像是只要筛选符合高富帅、白富美条件的男女朋友
就一定可以找到好伴侣吗?
我想这问题的答案应该就可以套用在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