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APR
2017
【育儿心得】婴儿宝宝爱尖叫怎么办之0~1Y教养心得
by in-on-at
行为:好不容易宝宝养到8个多月左右
终于想说可以带带孩子去百货公司卖场看看,
但发现出门时很爱尖叫,
在卖场跟百货公司引人侧目,
要怎么教?
这件事情发生在我小孩8个月时
有天在某百货公司某专柜
被柜姐当场说:「怎么教孩子的?让他尖叫成这样?」
虽然当下心情很不爽
心里想着:才8个月是要我怎么教?
但后来想了想真得没办法教吗?
于是乎不服输的看了10几本2岁以上的教养书
动机:孩子多半可能是兴奋或生气,
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好以尖叫代替
大多教养书都会教爸妈必须先「同理」小孩
也就是至少要先了解孩子这么做
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月龄还小的孩子
到了这时终于开始有一些情绪表达
但由于还无法用语言表达
只好用尖叫代替
回想了一下孩子当下尖叫的情境
发现大概是看到很新奇的东西的兴奋
或是嫌太吵、想要某个东西之类的生气
话术:「妈妈知道你兴奋/生气,
但这样会影响别人,要小声」
首先用「妈妈知道你兴奋/生气」
来告诉孩子这个情绪就是兴奋/生气
先「同理」小孩
但因为「会影响别人」
其实情绪本身不是问题
他是一种能量 ※注1
大人的价值是因为会让情绪不影响别人
因此我们要在公众场所「小声」
尖叫本身没有问题,重点是场所不对
对于太小的孩子
词汇吸收力不高
所以不要讲得太复杂
但大于2岁的
就可以让他知道
哪个地方可以大叫
哪个地方不可以大叫
比如说百货公司、餐厅不能尖叫
因为会影响其他哥哥姐姐叔叔伯伯阿姨
但是山林、公园可以大叫
请用命令直述句,少用「不要...」的否定句型
基本上不只小孩
其实大人也一样
人类对于否定句的吸收力非常低
「不要尖叫」反而会更尖叫
在这边又要以灵学的角度来说明了
其实如果大人想要心想事成
就不要常常专注于这种
「不要OO」的事情
例如你希望你的小孩不要尖叫
那么你要想的就是
跟小孩说:「要小声」
小孩会很优雅小声
而不是一直想着「不要尖叫」
因为不管是潜意识还是宇宙运行
都是只会专注于后面的动作本身
前面加个「不要」会自动被潜意识忽略的
「不要尖叫」就会变成「尖叫」
也就是说
如果您想要变瘦
请不要说「不要变胖」
那么潜意识会以为要变胖
而要改成说「我很瘦」
大人不带有情绪,平稳坚定地每次发生的当下都说
上面那段如果没有看过相关书籍的人
应该会说:我有看过秘密阿!
这个我知道喔!
但为什么还是不会成功呢?
这就是我在 ※注1 讲过的「泄」的问题
成人之所以不会心想事成
其实是自己的潜意识、真我里不想成功
还有一些阻碍
大部分的阻碍都是来自于记忆
很多都是从小时候累积的记忆
婴儿生下来几乎是零接近完美的存在
离婴儿时期越远
很容易受到小时候各种父母教养习惯影响
如果有任何不好的记忆
就会反映在长大后对于某件事情的看法
想对孩子教养而非留下不好的记忆
教养的当下自己绝对不能带有情绪
其实对大部分的成人来讲
辨别并处理当下自己的情绪就已经很困难了
更何况要正确引导小孩的情绪
大人的情绪:被人这样讲超丢脸,
明明我已经很努力在做了,
而且孩子还小阿!
8个月是要怎么教?
老实说被讲得当下真的很生气又难受
而且连我自己这个大人都知道我正处于情绪中
所以当下我什么都没说就离开了
我知道我必须先处理我自己的情绪
回家的路上跟先生聊一聊
先生也觉得孩子的尖叫声
根本没什么感觉
当下也有许多组客人
没有一个人对我小孩有侧目的
反正为了不被说自己是怪兽父母
在尖叫声到底有没有影响人
这点上我就不多着墨
我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等花了1~2天终于觉得自己不带有情绪了
(是的~连我这个大人都花了2天的时间)
再来想想以后这情形应怎么处理
正面行为肯定:说完「要小声」之后,
如果孩子真的小声了,请立即称赞:
「你好棒喔!都好安静东看看西看看!太棒了!」
并且摸摸他的头表示奖励
有一个理论是如果他每次出现负面行为
你都这时才处理孩子
这样其实是在强化孩子的行为
孩子其实很难理解话中的内容
他只知道每次他做这件事情
爸爸妈妈才会来管他理他
做对了(安静)爸爸妈妈反而没任何反应
因此平常如果去需要安静的地方
他整段都没有尖叫
此时反而应该要称赞他
称赞的内容必须要很具体
不能只有「你好棒喔!」
要加上他做对的原因
例如好安静东看看西看看等
一样肯定句型比否定句型好喔!
最忌讳在他尖叫时大人还做了一些加强此行为的动作
例如我亲戚的小孩也是大概8个月开始尖叫
目前2岁多还是在尖叫
因为他的父母亲不以为意
甚至还曾经大人们一笑置之
带出门去餐厅也是一样
实作结果:约2周后尖叫消失
一开始我是带出去例如便利超商
超市大卖场那种其实可以接受吵闹的地方
孩子一有尖叫
我会马上说:「要小声!」(不能带有任何情绪)
然后等孩子在我说完后一阵子都没尖叫的时候
我就会称赞他:「好棒喔!你都好安静东看看西看看喔!」
大约在2周后尖叫就自然消失了
补充说明:
以上假设您的小孩是在作息符合他的生理需求
也就是有吃饱睡饱的状况
约莫6~8M以上才会有此情形
假设3M以上就会
或您使用了上述这些方法
状况还是没有减缓
请思考您的小孩是否过累喔!
有关作息可参考此篇
※注1:
假使大家有兴趣的话
依照灵学的角度
情绪其实是一种能量
不需要去压抑
反而是需要宣泄
压抑的情绪会停留在身体上
造成痛苦之身
反而会持续更久
因此不管是大人或是小孩
对情绪的看法应该是当下找个合适的地方宣泄
以上是个人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