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PR
2017
美白成分测不出,有什么巫术?
by Allen 保养研究员
今天业界在讨论的问题大概就是食药署的最新检测名单了吧 (扭动)
这次食药署抽检了九大网络平台的产品,从洗面乳、防晒、乳液、指甲油等共160件,进行产品标示及成分检测
其中标示不符合有可能是贴标不全、或者是成分夸大;另外成分则可能是有写得没加或有加的没写
到底是有多十恶不赦吗? 看看Allen这篇你就懂了
▍ 新闻链接 自由时报《美白精华乳没美白成分 「DR.WU」被罚》
▍ 食药署公告,包含详细产品清单及照片
通常这种新闻出来消费者都人心惶惶,担心自己是不是用到黑心商品,我只能说『先不要紧张,真的还好』
美白产品以前是要申请美白字号的,现在不用,只要有添加食药署核可的13大美白成分就可以宣称有美白功能
然而就会有两个盲点
1. 明明有良好美白效果,但不在名单内的就不能宣称美白,比如薏仁、或是很多国际品牌的专利成分
2. 在名单内,但加的量超少,就能大方宣称美白,0.001%也可以,成分表上有写就好
无异是可以改进的政策,毕竟厂商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针对第一点就是从修辞着手,不讲美白就讲透白、嫩白、雪白、全智贤白、宋慧乔白看今年流行什么都合法
第二就是微乎其微的添加量就能宣称美白,不过美白效果也就可能因此扣分
而添加量不高的状况下,就有可能会未检出!!!
未检出最常见到两个原因
1. 机器不够精良
2. 产品活性已经降解
机器不够精良在精油类产品更明显,曾经上过精油课,老师说他们把精油送去台湾的检验单位怎么检测就是只分析出20多个化学成分,但同样的精油送去国外检验,却可以检验出百种以上物质,这就是机器精确程度的差异
而像是这次Dr.Wu的Ethyl Ascorbic Acid 乙基维他命C,这类延伸物相较维他命C虽然相对稳定,不过时间久了一样会降解,而且产品里还有其他美白成分啦,不是好像欺骗说根本不会白之类。
所以美白保养品还是像吃东西一样,「尙青,呷敢大声」
1. 高浓度还是比较有效,消极来看就算他要降解也可以撑比较久吧
2. 不要放太久!! 很多人囤货结果放好几年,最后就算拿擦身体也是擦心酸,请你新鲜用就好,过期就扔了吧!
所以说其实这篇新闻也没有什么大不了,我大学的时候就用过Dr.Wu VC美白系列,当然也是好好的没怎样
比吃到黑心方便面要安全一万倍吧
不过要是真的难以检出,还是可以考虑提高浓度改款看看啦~
这篇先讲成分的部分,标签的另一篇在聊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