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JAN
2017
痞客邦 UX 报告 - 大数据分析的幕后故事
by 痞客邦 UX
痞客邦 UX 团队在 2016 年时,针对全站读者行为进行研究并提出结果报告。以下分享最近一期的 UX 报告(日本搜游记 | 日本旅游文章读者分析报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
做什么主题好?
UX 团队想给创作者一些写作建议,最好能帮助他们看到不同的创作视角。算了算报告发表时程,话题发酵差不多会落在三四月。三四月有什么热门主题?春天出游、樱花季等字眼一出现,一种真以为在规划旅游的气氛开始蔓延开来。经过一番激辩,季报主编拍桌大吼了一声:「就决定是你了,日本旅游!」(其实他没有拍桌)(好啦他也没大吼)
相较于凭空想一个终点,我们让读者的行为引领我们前进。所谓读者的行为,是指读者通过搜索引擎,输入想找的字,并抵达痞客邦的文章。UX 团队挖掘他们在春天日本旅游主题上留下的搜索字词足迹,经过繁琐的「分类、提出解释、取舍解释」的工作步骤,最终精选出三个明确且连贯的主轴。(你问哪三个主轴?快去看报告就知道了!)而这繁琐的步骤,其实是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对大量数据分类要果决
首先,面对从数据系统中挖出的庞大文件,你可能会产生几种情绪:积极正面(好的,我们终于要开始了解用户了)、些微亢奋(我好兴奋啊!我好兴奋啊!)或显示为崩溃(喔天啊我要弄到何时);更多时候是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绪。无论什么感受,都要在维持正确性的情况下,做到快速果决分类。
果决指什么?又怎么保持正确?我们先很快地共同扫视前 100 笔数据,想出几种分类,再依据这些设想,分工把前 1000 笔数据都进行分类。碰到第一时间判断不出分类的字词组合,直接开口问同事,或是先不分类;总之不要花太多时间纠结在上面。分类一阵子后,大家分类的标准会趋于一致,知道目前的分类是否需要增减、合并或拆开,讨论次数会变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刚才提到,碰到无法判断的字词组合就开口问同事,因为我们就坐附近。虽然分头做很快,但在同一个空间做事会更快;有人懂,就不用花时间调查字词组合的分类。
不懂的字词组合可以先不分类,是因为我们用 Google 试算表共同编辑,可以在同一份文档上筛出还没有分类的字词组合,大家一起讨论出合适的分类。
这工具的好处还多着,举凡:统计你的分类成果、制作辅助说明的图表、比对不同份数据的异同、枢纽分析⋯⋯等等,族繁不及备载。好的工具,真的可以让你在整理时不那么像在地狱。(你以为会上天堂啊?别傻了孩子)
当你以为最难的是分类⋯⋯
才不是!分类后,你能拿它们说什么故事,才是棘手的问题。举个例子,我们曾经考虑用:只在台湾搜索、只在日本搜索、和跨区域搜索(人在台湾和在日本)来比较读者的搜索字词,结果发现这有个根本的问题:在台湾的造访量远大于在日本的 (9:1)。
跨区域搜索使用了包含台湾的造访量来分析,一定和只在台湾搜索的字词没差多少;留下只在日本才会搜索的字词,量太小,我们的建议说服力不够;假如调成一比一,又等于无视行为的基本构成比例。既然没有好的方法可以说出有道理、有说服力的故事,也只能忍痛放下。依照这个逻辑,UX 报告上的关键字页数也减掉一半,成为现在的三页。
减法是门艺术
故事说得长不如说得精准;重点太多的内容,只会让读者消化不良、敬而远之。还未进行任何分类前,我们就因为考量数据数据的代表性,先将需要处理的字词组合大幅减少一轮。当然,目前整份报告的篇幅,是经过很多次的调整、取舍,才有现在言简意赅的版本呈现。
如何让浏览的体验更好,是我们 UX 团队的长期关怀。除了希望能帮助创作者写出更棒的文章,也希望在我们本身的报告中,就展现这样的信念给同样在 UX 研究、设计上努力的魔术师们。
那我们下回季报专题见啰!
作者:菲力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