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MAY

2017

西南偏南本身就是世界级的大型活动,服务无处不在;有服务的地方就有设计,当然也有体验。相较第一回西南偏南 SXSW 直击:Netflix 的 A/B Testing西南偏南 SXSW 第二弹(上)(下)分享的都是演讲相关内容,最终回将转为关注个人于此行中经历的一些体验与省思。毕竟,UX 不只在口沫横飞的演讲中展现,也在大家的身边,不是吗?

SXSW 最终回封面.JPG

汽车共享的争议与服务

Uber & Lyft 不只会做无障碍辅助,他们还很会跟不同的政府吵架。此话怎说?记得 Uber 在台湾营运时所碰到的问题吗?政府认为 Uber 违法营运;Uber 认为政府法规老旧过时。支持 Uber 方多认为现行出租车的服务差于 Uber 服务;反对 Uber 方则认为 Uber 的服务创建在对司机与乘客皆无保障上。

别以为这是台湾才有的现况。

Uber Left.JPG
(SXSW 参加者的广告书页,个人于空白处放上四个车位共享的 app icon。左上为 Uber,右上为 Lyft;左下为 fasten,右下为 RideAustin。)

举办西南偏南 SXSW 的城市 Austin,目前不让 Uber & Lyft 提供服务,原因亦不外乎公司与政府间对彼此的期望并不相同。这也让其他的汽车共享服务能够趁机提升客户数。RideAustin 是我的 Airbnb 房东推荐的,她有该 app 的优待码,RideAustin 主打其收入会分给当地的社福机构;fasten 则是 SXSW 的赞助商,上图可见他们买了一页广告,特别消遣汽车共享服务的两大龙头 Uber & Lyft 在这么大的活动中不能使用。

回台湾前,我先至 New York 短暂拜访友人,也趁来往机场与市区的机会,体验了在 Austin 不能使用的 Lyft。这时我选择使用 Lyft Line,一个与同方向用户(不含司机)共乘的服务;对两位不相识的乘客来说,都比单独搭乘更便宜,而司机也能在一趟载客服务中得到更高的费用,是更彻底的共享机制。搭乘结束后,Lyft 也提供直接在 app 上面给司机小费的服务,对不熟悉美国小费服务的外国人(我)来说非常体贴;司机不会知道乘客给多少,乘客也不会做出因文化不同而失礼的行为。

交流最重要的一关:想好自我介绍

飞了大老远,即使觉得自己可能没有足够的语言能力或胆子参加工作坊,还是会希望能参加点演讲以外的活动,比方交流的 meetup。Schedule 滑呀滑就看到了 UX Design and Dev Mindmeld Meet Up。Meetup 顾名思义就是要大家见面,多讲讲话交流交流。我了解自己的工作、有跟工程师合作过,看来可以了解一些工作沟通的事。

到了交谊会场外等待开始时间,脑中各种劝退的谜之音直作响,差一点点就决定转身离开,是「机会不再」这个念头战胜怕生想逃避的想法。机会是真的难得,而且都刻意挑跟工作直接相关的主题,应该不会不知道讲什么吧?

我错了。我卡着的地方就是第一关——自我介绍。「你们公司是做什么的啊?」该死我怎么没想过这问题要如何用英文回答!「那个⋯⋯呃⋯⋯博客,我们做博客的,是个平台,台湾最大⋯⋯你听过博客吧?」大概就是这么糟。奉劝每一位要出差的捧油们,可以在出差前先把自己的工作内容与公司介绍好好想一遍,以防开头的第一步就是个踉跄⋯⋯

Meetup.jpg
(Meetup 的地方,整个空间大约镜头范围的两倍;右下为个人的识别证,现场工作人员亦提供各种职务的贴纸,方便与他人交流。)

现场有个服务设计很不错:几位对议题有兴趣的人先通过官方平台沟通过,会对刚到场的人主动招呼,拉你进入目前已经正在聊天的群组中,聊一阵子后会建议你去别的群组参与聊天。这样对于容易对陌生环境怯场的人来说,是相对友善的,有机会办活动的人可以参考这样的安排。

唯早到一途,别无他法

以前从未参加过世界级的活动,傻傻地不懂排队人潮可能多夸张。第一天早上到 Austin Convention Center 时就受到了震撼教育。

collage.jpg
(左图为外围排队人潮;右图为领识别证的区域,上方是往入口处照,下方是往领证方向照。)

Austin Convention Center 这栋建筑已经不小了,我排了建筑物半圈的走廊才抵达报到中心的入口(上图的绿色箭头处)。进去报到中心才发现:不得了!里面竟然还在 S 型排队(昏倒)。虽然报到处共有 17 个柜台同时在处理,而且还有工作人员在帮大家分流,但人真的太多了。其实如果参与活动的人多达数十万人,活动正式开始的第一天会这样也是能够理解;只能说:想顺利快速拿到,唯早到一途,别无他法。

另外,参加设计演讲 (Design Session) 集中在 JW Marriot(万豪饭店)举办,各演讲厅其实可以塞下两三百人;但只要是有名的公司主讲,或是与 UX 有关的议题,没有早个一小时到,根本没有把握一定可以进入会场。人潮多成这样,我也只能安慰自己说:有这么多人在关注用户经验的相关议题,真的是很不错呢!

勇敢去吧!让体验在你身上萌芽

演讲内容就像一棵树的主干;主干流着设计的养分,开枝散叶。听众可以从演讲中窥看这些枝叶的部分面貌,有兴趣的会自己摸索、追寻。经历过这趟洗礼,变得容易注意到以前没注意过的地方;脑袋就像被植入了一些种子,一些概念,它们在潜意识中萌芽,强化感官。

希望分享这系列的文章,不只作为个人经验的纪录,也能让看到文章的人对用户经验设计有不同的体悟。最后,想对仍对参加大盛会犹豫不决的人说:演讲外的旅程本身也是一种修炼,走一趟能学到的东西比看上百篇文章更深刻。勇敢去,就对了!


作者:菲力普

推荐阅读:

欢迎通过电子邮件订阅痞客邦 UX 实验室,博客会在每周一中午更新喔!


点击订阅后请至信箱收信,并确认订阅完成。技术提供Feedio
痞客邦 UX
24 人追踪

文章:50

人气:14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