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AUG
2017
Task——访谈文本纪录的动机探勘法
by 痞客邦 UX
好不容易安排了几场访谈,得到很多文本纪录很令人欣慰;但面对一份份的文本海时,不免也会感到茫然:从哪开始着手,才能逐步把文本纪录整理出一些头绪呢?就从将文本纪录转化成为 task 开始吧!「转化文本纪录成 task 」这个方法,源自《心智模型》(Chapter 8, Indi Young, 2008) 这本书。Task 不只是任务,还包括信念、感觉;转化它们得以帮助我们找到受访者的动机。
所以 Task 指的是⋯⋯
Task 指的是「一个人在完成、进行某事或达到不同状态时所发生的一切,包括行动、想法、感觉、信念和动机」。简要地说,我们挑出受访者「真正所做、所相信、所感受的事情」,将这些文本纪录转化成「谁做了什么事」,并保留他原先的话 (quote) 在旁边。其他关于个人偏好、期待、事实陈述、抱怨⋯⋯等等的文本纪录,则非关注的重点。以下将通过一些例子,示范如何分辨受访者的话,哪些属于 task,哪些不是,以及转化时要注意的眉眉角角。
哪些是 Task
Task 有下列几种形式,后面附的举例则为可以转化成 task 的文本纪录:
- 任务:是描述一个行动或完成事情步骤的词汇,例如:每天都会打开私人的电子邮件整理整理。
- 信念:受访者描述自己的信念或何以如此做事的词汇,例如:写文章不可以偷懒,每天都有写的话才会带来流量啦,我觉得。
- 感觉:描述一个人感受的词汇,重点在于受访者做了什么事而有所感触,例如:朋友采纳了我的提议,觉得满高兴的,小有成就感。
- 有些文句在记录时,因忠于受访者所用的词汇而看起来不像 task;但其实从上下文仍能判断出是 task,别遗漏了它们。例如:常常当作提供旅游信息的人,他们说我是自走旅游书。(下面会有转化示范)
从文本纪录转化时,用动词加上名词的格式,并使用第一人称——我——作为主词。要记得从文本纪录中拷贝引述 (quotes),附在 task 旁边,引述越短越好。以下为上面举例的转化示范。
任务类 Task
- 引述:每天都会打开私人的电子邮件整理整理。
- 改写 Task:整理个人的电子邮件。
信念类 Task
- 引述:写文章不可以偷懒,每天都有写的话才会带来流量啦,我觉得。
- 改写 Task:相信每天写文就会带来流量。
感觉类 Task
- 引述:朋友采纳了我的提议,觉得满高兴的,小有成就感。
- 改写 Task:乐于分享被重视。
需要斟酌上下文、不那么明显的 Task
- 引述:常常当作提供旅游信息的人,他们说我是人体旅游书。
- 改写 Task:我常常提供朋友旅游信息。
哪些不是 Task
以下举例的文本纪录类型,全都「不是」task;将它们分辨出来,不处理。
听/看起来像行为,但其实没有显示受访者如何做某事:
- 偏好:描述个人喜欢或不喜欢的词汇,例如:喜欢看最近流行的穿着搭配。
- 渴望:描述个人想要什么的词汇,例如:最近看到旅行团在促销机票,又手痒想订了。
- 期待:相信某些事会发生,例如:我认为餐厅会请客人配合,把评价星等给高。
有些类型本身不属于 task,但它们是任务、信念或感觉可能即将表达出来的指针:
- 媒介:用来做某事的工具,例如:曾经有装 Snapchat,很少用。
- 事实陈述:描述环境的词汇,例如:店家装潢很简单,但很典雅。
- 解释:描述事情(非人)如何运作的词汇,例如:这 app 的心得分享要点两层才看得到。
- 情势:描述情境或突发事件词汇,例如:去的那天,意外地人很多,没算到这点。
- 抱怨,例如:那个平台的系统赞助广告很恼人啊!(嗯,这你应该能认得出来。)
太具体或太笼统的 task——是 task 没错,但不需要处理它:
- 详细的 task:非常特定的词汇,解释小细节或是专业领域,而你访谈的对象来自不同领域。例如:我打开链条末端的扣环,穿过狗项圈上的 D-rings,然后释放扣环关上它。
- 高层次 task:笼统性的 task 描述,没有细节,或说细节在稍后的对话中出现。例如:美妆信息的来源,就是找博客。
通常高层次 task 会在文本纪录的第一段出现;因为具体细节在后面会出现,所以可以省略这类 task。
转化 Task 的注意事项
- 总会有些时候,主访与受访的对话其实不在访谈目的里,记得回到本次的研究范围来思考这段文本纪录是不是你要的。
- 记得只留一个动词,把引述 (quote) 拆解得更细,写成不同 task,让 task 尽可能简单。尽量不要用「和」、「与」之类的连接词,当你使用 「和」就要有警觉了,赶快回去检查 task 是否其实还可以拆更细;或是重新确认文本纪录,看是否误解受访者的原意。
- 另外,若截取下来的名词太模糊,回去看看前后文,进一步仔细定义该名词,例如:「内外部的资源」替代「信息」;「出国旅客」替代「人们」。
避免写模糊的动词
有些动词的意义太模糊,一样回到文本纪录,参考上下文换成适合的动词加以转化。出现 “+” 的部分,表示原文本纪录应转化成不只一个 task。举例如下:
- 考虑:寄 email 时考虑附加文件的大小 → 寄 email 时减少附加文件大小
- 处理:当他们遭遇问题时,处理它 → 了解错误 + 研究解法 + 解决问题
- 发觉:发觉它在工作上很难用 → 使用产品时体验困难
- 有:上传文件有问题 → 请朋友帮忙上传文件
- 让:让员工作陈述 → 同意员工作陈述的要求
- 管理:管理我的联系表 → 增加新连络人到表中 + 编辑已改变的联系信息
- 规划:规划我的项目 → 列出我想加入项目的元素 + 安排项目的时程表
- 使用:「出现高速网络前使用拨接」是个事实的陈述,不是 task。
- 想:「想学」是种渴望,不是 task。
附上引述的细节
如果某人在后续的文本纪录中一直重复同件事,你可以一次拷贝全部的引述,放在同个小格子,中间用删节号「⋯⋯」表明他们是从文本纪录中不同地方所取。总之,同一人说的好几段话如果可以转化成相同 task ,它们就该合并。相反地,如果一段引述似乎蕴含转化多个 task 的可能,拆开引述,让它们分别支持不同 task。
若你想用相同引述支持两个 task,很可能没抓到根本的 task。记得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位受访者实际上想要做什么?」回到上下文,厘清受访者的行为目标,才有助于我们将事实与 Task 分开。若真的无法避免用相同引述支持两个 task——比方拆开会让 task 的脉络不清楚——把分别支持不同 task 的引述粗体起来。
尽可能不要加字到引述中,让引述如实地对应到文本纪录;因为若是加字,到时候有需要回看文本纪录时,就会找不到。
书本领进门,应用在个人
经实作后,我们团队也有了一些心得与感想。一旦判定是 task,不用再去细分它属于哪一类的 task,因为这已经是我们可以继续分析的数据了。当遇到一些难已判断分类的文本纪录,不论一人或多人分析,记得标准要维持一致。将文本记录转化成 task,不但能挖掘出用户的目标、动机、需求或价值,更帮助我们访谈时,能注意什么是受访者「真正」有做的;当受访者开始偏题、谈论他人时,我们得以及时请他回到谈论「自己」的经验上。希望这篇方法与分享,能让面对文本纪录海感到徬徨的人,找到适合自己悠游于其中的应用。
作者:菲力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