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MAY
2018
MIX 2018 创新设计年会心得:你就是没有人!Day 2
by 痞客邦 UX
(接续 MIX 2018 创新设计年会心得:你就是没有人!Day 1,若您尚未阅读过,请先前往阅读前一篇文章,两篇精神是一贯的喔!)
AI 其实就在你身边,拥抱 AI!
吴卓浩 / 创新工场 AI 工程院 VP
在我们还以为 AI 离我们很远时,其实 AI 早已存在于每个人的身边,从每天用的搜索引擎、手机拍照与修图、阅读新闻、Netflix、Uber、网络购物⋯⋯等,其实都和 AI 智能息息相关。
甚至早在 1998 年网络开始的年代,互联网就已经展开第一波的 AI 应用浪潮(互联网智能化),随着第二波许多传统产业的加入(商业智能化),到第三波时生活家具家电的应用更是和 AI 有着紧密合作(实体世界智能化),而第四波电动车等工业领域的应用(全自动智能化),更将通过 AI 将整个产值最大化。
然而随着 AI 时代的来临,相对的也对各行各业产生了无形的影响,从电话销售员、会计、客服等服务型工作;到摄影师、化妆师、理发师的创意型工作;以及律师、建筑师、心理医生这一类领导型工作,其实都有着被 AI 取代的机会,只是比例的多寡罢了,因此,我们更应该正视 AI 的崛起。
AI 是人 + 机器的分工合作,而不是全部依赖 AI!
陈宜秀 / 国立政治大学传播学院 副教授
面对 AI 崛起之前,其实人就已经开始学习与机器交互。但随着机器越来越「智能」,人是否已经重新开始学习如何与机器交互?
陈老师说:我们人是依据「意向」的理解而交互。打个比方,如果某个人问:「你知不知道现在几点?」我们预期对方的回答是什么?通常来说,除了「知道」,我们更多时候期望对方回答「现在 12 点」之类的确切时间,而非根据字面上只想单纯了解「你是否知道」。甚至,其实我们的意图是一种质问:「怎么可以这么晚回来」才是我们真正想传达的。
这段分享,让笔者之一想起去年参加 SXSW 时听过的一个主题:Conversational UX Design,对话的用户体验设计。想想我们人类日常的对话:上下文中,有很多问题和回答在里面,而且人类会话是很复杂的系统,非线性、超开放,五分钟内讲了很多主题,对机器来说很难做到。如何让 AI 对话与人类真实对话的样貌更接近?有几个设计原则可参考:
- 「说」也是种行动:人类的负面回应通常会有一点点停顿,正面的则会直接回复。
- 受话者中心设计:考量对方所知(根据过去的交互经验累积信息),机器提供受话者能理解的答案。也就是说,理解从交互中创建,根据脉络,人可以从机器得到适宜的回应。
- 最简设计:没问,别答。提供太多信息给受话者,他们也记不住;特别当受话者仅用听的时候,能够记住的信息比用看的更少。
回到 MIX 2018,上述谈论的是从沟通交互来看,人与机器间能够一定程度地理解对方。然而随着 AI 技术短时间内突飞猛进,人其实对某些机器的自动化原理不甚理解。而 AI 在某些领域展现的强大能力,也让人开始担心自己被 AI 取代的可能,甚至质疑 AI 是否值得信任?从今年特斯拉的自驾车出车祸一事来看,到底是 AI 不值得信任,还是人本身的问题呢?
其实比较好的作法应该是人和机器分工合作,通过智能的机器,来增加人类的能力与效率。从人机交互(清楚地告诉我该怎么用)到人自交互(帮我做复杂的事情,提早提供预警)再到人智交互(你得让我信得过,我得准备相信你),达到「人 + 机器」合作思维的有效交互。
孩子,你的童年不能等!
林亚玫 / 还我特色公园行动联盟 召集人
社会实践的分享中,「公园翻转」是个我以为很陌生,却相当有共鸣的主题。小时候,大家或多或少都会在学校、公园玩耍,里头座落各式各样不同的游乐设施,孩子们会自己从中学习如何玩耍,如何与别人玩耍。但两位笔者皆非父母亲,不知道原来现在的孩子,连要在有游乐设施的公园玩耍都非常困难。
德国的牧师马丁・尼莫拉写了一首有名的诗〈起初他们⋯⋯〉,描述冷眼面对不义之事的不良后果。起初,林亚玫也不觉得公园的游乐设施被拆除与她有什么相关——直到她家附近的也准备拆除。别等没有人能再为你抗议,自己就是那个「没有人」;为他人发声,也是为自己发声!
让人佩服的是,为了要说服利害关系人,运用他们的「语言」来传达理念。林亚玫的这两张「长辈图」太厉害,很少有演讲可以让笔者笑到流泪,也让全场阅听者掌声如雷。
他们的努力终于让市府愿意倾听他们的心声,也进而开始改变了大台北地区的几个公园。但这只是起头,公园该如何设计、什么样的游乐设施才符合孩子的期望,其实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公园如何设计并不是大人的专利,孩子才是游乐设施的用户,我们何不听听孩子的心声?
每一个人 vs 没有人
时间序回到 AI 分享后的讲者论坛上。有听众发问:「为什么在台湾没有人可以告诉我们 AI 应该怎么做?为什么台湾没有公司没有企业没有人真正有做出好的 AI 应用?」Richard 代为回答:「为什么没有人做,因为你我就是那个『没有人』,你可以跟我一样,跳出来做没有人要做的事。」
就像 MIX 2017 创新设计年会,Richard 在大会最后勉励了在场所有人,UX 是每一个人的责任。而今年,更是鼓励大家都应该勇敢做那一个「没有人」,勇敢跳出来尝试与创新。因为 UX 与创新,除了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外,更是让台湾进步的一大动力啊!共勉之。
MIX 2018。图片出处:VIDE 看见创新设计
MIX 2017。图片出处:VIDE 看见创新设计
作者:Elan & 菲力普
部分图片出处与文本引用:VIDE 看见创新设计
推荐阅读:
- MIX 2018 创新设计年会心得:你就是没有人!Day 1
- MIX 2017 创新设计年会心得:勇敢转型吧!
- 想换工作?视觉设计师转职 UX 设计师甘苦谈!
- 西南偏南 SXSW 第二弹(下):同理设计的实践
- 西南偏南 SXSW 最终回:参与 SXSW 作为一种 UX
- 我当 UX 设计师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