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MAR
2020
文/Jiayi 图/freepik
女人的一生可以自己决定吗?
以前大家都会问 「你打算几岁结婚?几岁生孩子?」,好像除了年龄的选项,人生就没有其他选择。而女人的未来除了结婚生子,是否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身为女人,人生的每个阶段感觉都被缺省好了,好像几岁就该做什么事情,只要不符合社会标准,就会被冠上各种标签,还要遭受别人的批评。单身女人到了某个年龄更被说成「剩女」「老处女」,但我们的生活跟他们半点关系都没有,为何要如此在意他们眼光?
女人很容易被「应该」所束缚,为了社会期待的「完美女人」角色,急着在适婚年龄把自己嫁出去,急着在变成高龄产妇前生孩子,急着为孩子准备未来。等到终于把女人该做的完成了,回过神才发现已经过了大半辈子,日子好像过得越来越将就,也越来越不像自己。
你喜欢现在的自己吗?与其抱着遗憾老去,不如活成你想要的样子,就算生活不能如你所愿,至少也要活得心甘情愿。
推荐阅读:
《别让「应该」框住你的人生:主动「选择」、活出「想要」,与生为女人的自己和好共处》
我们身边都存在的『性别歧视』
来许多女权运动的兴起,也让更多性别平等的议题得到关注,但生活中还是存在许多性别歧视的例子。
「女生读那么多书干嘛?以后还不是要找个人嫁掉。」
「女生怎么可以不会煮饭做家务!」
「穿那么少是想引人犯罪吗?」
「前面那辆车的驾驶技术超烂的,一定是女的!」
「女孩子怎么可以天天穿裤,一点都不像个女人。」
「一个女人晚上出门多危险啊!」
「女人结婚后,很难再为公司打拼了。」
这些在我们日常情境里经常听到的话,真实表达了对于女性存在的歧视,这也是一直难以摆脱的性别刻板印象。
而这些性别刻板印象从何而来?很多都是从小被大人灌输的观念,小孩学习到大人身上的刻板印象,然后再将其投射在其他人身上。所以,改变性别歧视大人也需要以身作则,尽量不以男人或女人做区别,而是从当事人的角度出发。
推荐阅读:
「在媒体推波助澜之下,年轻女性因感受到来自社会舆论、父母与另一半的压力,恐惧晚婚,为了早日摆脱「剩女」身分,容易接受不适宜的婚姻。」—— 《中国剩女:性别歧视与财富分配不均的权力游戏》
别让性侵受害者失去说出真相的勇气
据报导,印度每15分钟就有一位女性遭性侵,近期更发生了千人闯入印度新德里一所女子学院大规模性骚扰与性攻击事件。看到这些新闻的时候,很多人心里满是愤怒,不断反问到底为什么这个年代还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而事实上,无论在哪个国家,甚至是在我们生活周围,有很多女性正饱受性骚扰或性侵之苦,但却只有少数人愿意勇敢说出来。或许是在一般的观念里,觉得这种事情是肮脏和丢脸的,担心日后被人唾弃和取笑,所以选择默默忍受来保护自己。
最可怕的是当被害人选择隐忍,反而让加害者变本加厉,结果出现更多受害者。即使事隔多年,依然成为被害人无法磨灭的噩梦,甚至有人因此患上忧郁症,更有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凭什么加害者可以若无其事的过生活,而被害人只能生活在痛苦边缘?我们应该检讨的不是女人的穿着,而是众人对女人的冷嘲热讽与批评。
教育和家庭的影响很大,灌输正确的观念很重要,并不是避而不谈。大部份的加害者并不是陌生人,而是身边熟识的人,这更让受害者不知如何说出口。如果父母可以从小教导女孩,什么情况下就是被侵犯,发现不对劲可以第一时间告诉父母,让她知道有人可以帮助她,或许就不会独自走向谷底深渊。
推荐阅读:
「以权职作为恶行的借口,有多少加害人仍在大众的默许下逍遥法外?又有多少受害者发声捍卫自己,换来的却是大众的控诉?」——《黑箱:性暴力受害者的真实告白》